你還記得十年前的夢想嗎?十年前你在做什麼?現在的你過著十年前渴望的生活嗎?

我正過著二十年前夢想的生活,二十年來我一直朝著理想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前進,苦過、窮過、被笑過,曲曲折折、兜兜轉轉,一直到現在,很值得!

十二年前,我在出版社打工,當特約編輯,當時採訪剛從海洋轉往文學領域發光的廖鴻基老師,成立黑潮基金會,寫了好多本海洋觀察的書。十二年後,我因為「Johnnie Walker 夢。行者計畫」,再度採訪廖鴻基老師,老師已經從原本的討海人、文學家,轉變成教育家、甚至是開始為國家貢獻的海洋學家。

「Johnnie Walker的夢。行者計畫」找來許多不斷朝著自己夢想前進的夢想者,廖鴻基老師在我心裡正是這樣的人物,即使遇到來自家庭、社會與大自然的打擊或阻礙也絕不放棄,跟隨自己心裡的聲音,找夢想的出路,這十年來,廖鴻基老師一步一步完成好幾個自己小小小小的希望,每一小步都是往前一大步的根基,到現在,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更大的未來。

我們透過電話、書信的往返,完成這篇訪問與你們分享。 



鮮少有文學家如此熱愛海洋,經常以海為家,領有船員證,是名正言順且專業的討海人;更少有討海人拿起筆寫作,還得了這麼多文學獎,成為大學講師、駐校作家。今年五十四歲的廖鴻基是台灣土地上稀有的海洋文學作家兼觀察家。

喜歡與物接觸勝過與人接觸

花蓮長大的廖鴻基,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一個走沒幾步路就到海邊的小鎮長大。雖然從小在海邊長大,但廖鴻基最早想成為的角色是燈塔管理員和巡山員。

『我喜歡那樣的工作,一個人在塔裡,時間到就把燈點亮,望著前面那片海洋,守護著船隻。巡山員也是,走在山林間,觀察、管理、養育樹林……我比較喜歡面對大自然,比較不擅長與人相處。』

『跟排行有關嗎?』我以為身為老二的關係,在家人情感上比較孤單。『不是,我不喜歡和人相處的原因是小時候口吃。』這讓我驚訝,因為廖老師現在的表達非常流利順暢,想必當時為了治療口吃,付出多少努力。

『我年輕時在報上讀了一篇文章,提到口吃的改善方法,我跟著文章提到的方法練習,慢慢調整呼吸節奏,每天朗讀報紙,慢慢改善。』

『廖老師,你一定很努力、很堅持才有這樣的成果。』

『堅持是最基本的人生態度,對每件事情我都會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好。自覺不足,就是最強的動力。』

廖鴻基高中畢業、當完兵,跟一般畢業生一樣在家鄉找工作。

試了幾個工作後應徵考上水泥公司採購工作。『但我覺得自己被關起來了,每天好像只為了餬口飯就要這樣被關住,覺得窗外的麻雀都比我自由。我開始思考這是不是要待一輩子的方式,當時如果不離開,可能一輩子這樣過了。我一直在尋找機會逃走,機會來了,我就跑去印尼養蝦場當監工。到了國外,回頭看自己的故鄉台灣,有很多事不是過去所認知的。從自己的經驗感受到台灣在國際地位上的種種問題,又從閱讀中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開始想,也許透過政治工作來做點努力。』

從印尼回國後,廖鴻基當起花蓮縣議員助理,在地方政治圈工作。接觸政治後,廖鴻基有了與人接觸的準備。『後來我還是放棄待在政治圈。政治工作要有政治才華,口才要好,並懂得精準的表達,要善用宣傳和行銷來傳達理念,我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個性還是不適合。後來台灣進入兩黨政治後,漸漸走向民主軌道,也算看見了自己對台灣政治上的期許。』

放手,才有另一個開始

離開政治圈,再度回到海的身邊,從此,廖鴻基更堅定自己今後要專注海上工作。

『我對海有些憧憬。高中畢業後曾在海邊流浪一陣子,想把花蓮海岸線走完,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只要放假,我就會帶些乾糧在海邊走一整天,夏天時還會走一段游一段的。』

『有陣子在工作中感受很多不公不義的事,人事恩怨,常讓我感到內心僵硬。我以為,負責任的把工作做好就好,但職場裡人際關係顯然沒這麼簡單,不少人盡作些表面功夫,得到機會升遷的人永遠不是最努力的那個,而是善於逢迎巴結的人。自己的信念不斷崩解、失望。心裡帶著不愉快和各種疑問到海邊,聽海浪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也好像在回應我的問題。通常在海邊第二天後,我開始會自言自語,還會唱歌。』

大自然永遠對人類最包容、最滋養,可以吸附好多負能量,幫我們排毒,再幫我們充飽電,重新面對複雜的人生。



『離開政治圈,我就決定到海上工作。』廖鴻基說,只要有船長願意讓你成為他的船員,就可以到警政單位辦理船員證,然後出海工作。『因為過去常往海邊跑,所以對海上工作並不陌生,之前也曾跟人合買過一艘漁筏,有些捕魚經驗,也因而認識幾位漁民,所以決定往討海工作發展並不難。』

討海不難,難的是面對家裡和社會的壓力

討海必須認真傾聽老天給的訊息,才能與海共生,什麼季節決定用什麼工具補什麼魚,颱風來襲或鋒面過境不能出海,也時常得半夜一、兩點出航。一切都得看老天爺給的指示。討海人的性格也比我們想像中的強韌,因為他們得面對海上發生的各種狀況,必須機靈的處理,處理好才回得來。


剛開始上船時,廖鴻基暈得厲害,不停嘔吐,心裡擔心:『該不會體質不合,又必須回到岸上工作?』反念再想:『海洋應該是想透過這個讓我看見什麼!』也許是為了考驗他夠不夠堅定,夠不夠資格當個討海人!

就這樣,廖鴻基和暈船對抗了半年,終於克服這個障礙。

『暈船還不是最大的壓力來源,最大的壓力是來自家人的不理解,質疑我為何要當討海人?還有社會的眼光,大家對討海人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在陸上走投無路才躲去海上。我不想面對也不想解釋,腳長在我的身上,你們又不能幫我走我的人生,怎能禁止我想做的事呢?』雖然不解釋,但他想用行動證明討海也可以走出一片天,腦中不停計畫著還有什麼可以做……

『當時想,那就寫些東西吧。』有這念頭後,從未受過寫作訓練的廖鴻基就著手記錄自己的海上生活。

一支筆和幾張小紙片,記錄著船員們的對話和當下的心情,每張小紙片都能帶他重回現場。『我不講究環境,坐下來就可以寫,很自由。當時漁民們看我拿著筆不停寫,還說我好認真,以為我在記錄漁撈技術。』就這樣,天氣好的時候就出去討海,天氣差的時候就在家裡整理資料寫作。

第一篇作品就入圍文學獎決選,他寫作的風格被蔣勳形容有小說的企圖和張力,像是與生俱來的才能。

1996年出第一本書:討海人。『新書發表會時我邀請跟我一起出海的漁民們,家人也坐在底下,我爸還裝成讀者問我:廖先生,你有沒有想過討海的時候父母很擔心你呢?』他知道父母的擔心,所以認真過生活,認真證明自己選擇的路是對的。

海洋的答案和禮物

廖鴻基到海上並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自己的生命找答案。事實證明,他不但找到答案,還挖到好多寶藏,並大方地和台灣人民分享。

出了兩本書後,廖鴻基接著成立黑潮基金會,進行鯨豚生態調查,四處演講,分享他的海上智慧,除了在東華大學兼課,這學期還在海洋大學當駐校作家。『目前在推動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蘇帆海洋基金會、黑潮海洋基金會,合作成立的台灣第一座海洋教育中心,以海洋生物科學、海洋活動及海洋文化課程,希望讓更多人有直接且多元的方式體驗海、認識海。

除此之外,廖鴻基還有一個計劃想要進行。『台灣周圍還有好多好多島嶼,光是澎湖群島就有近百個小島,我想結合獨木舟搭配一艘機動船隻拜訪台灣每一座島嶼,再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台灣雖是海島但一直缺乏海權思想,由這些島所形成的面,來作為我們海權思想的起步。』

雖然廖鴻基沒有從政,但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腳印的打造台灣的海洋教育,為台灣的海洋努力,他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台灣!

不要忘記你的夢想。

前進!


※更多夢行者的文章請往Johnnie Walker夢行者計畫粉絲頁閱讀。


謹記:開車不喝酒,安全有保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i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