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隨身硬碟時找到2008年存在檔案裡的一篇文章。當時新聞正討論台灣生育率問題"學童聯絡簿,考驗家長應變能力",問題指向學校家庭聯絡簿是元兇。我覺得邏輯有點怪,一直跟著媽媽們抱怨教育制度,卻沒有寫出教育的目的,所以存下報導想寫一篇文。後來沒寫完,決定今天完成。

那篇的標題是:有時候家長的作業比小孩還多!文章中好多案例,意思大概是提醒家長一定要八點前看學校聯絡簿,否則會很慘,因為老師會要家長去買蓮藕、圓規、色紙、蠟筆、牙籤、圖畫紙、帶魚、帶動物去學校......太晚發現的話,鐵定買不到。案例大同小異,我擷取三明治篇,文章內容擷取如下:

晚上快9點多才看到小孩子明天要準備的東西,眼淚差點掉下來,『三明治的材料』,共有以下數樣:

1.吐司 2 片(哪家店賣 2片的,我只好去便利商店買半條土司)
2.少許肉鬆(家裡沒有,只好去新東陽買一罐)
3.小黃瓜一條 (晚上沒辦法去傳統市場買,只好去Wellcome買一盒,用了一條,其他還放到壞掉)
4. 蛋(熟的一顆,為了一顆熟蛋,我還得燒一鍋水煮蛋呢)
5. 蛋(生的一顆,我還得用泡泡紙 小心包好,以防兒子把蛋打破成了蛋汁)
6.少許沙拉醬(別懷疑,我只好去 買了一條康寶沙拉醬)

為了一個早餐店 10 元就可以買到的三明治,我大概花了近400元,還外加煮蛋的時間,當媽媽真的好辛苦!我後來還在聯絡簿請老師幫個忙:下次可否早幾天通知。(老師可能以為爸媽都是在家閒閒沒事做)

我的想法是:這個問題反映家長的問題。老師可趁機觀察學生的家庭可能帶來的影響。

青少年輔導教育中遇到很多障礙都是來自家長的合作。

有些家長過去當學生的時候,與學校之間有負向關係,後來當了家長便不喜歡與學校合作,認為學校所有的要求都是找碴,他們當學生的時候這樣認為,當家長的時候還是這樣認為。家長認為學校的要求不合理、都是沒腦的決定,這也間接教育孩子這樣的思維,傾向反抗、不合作,無法學習如何準備、如何想辦法解決。

小黃瓜放到壞掉,可推論這是個外食家庭,媽媽總是很忙,沒空煮飯,也不會煮飯(其實水煮蛋直接放進電鍋,加點水,可以最快煮好,超省電,比瓦斯費便宜)。

昨天跟美強人姐姐們聚會,聊天中知道她們每個都是董事長,都有自己的事業,還非常強大。二十幾年前創業、帶孩子比現在還要忙,一樣固定為孩子準備三餐,讓她們養成早餐一定要吃好,中午帶便當,晚餐一定要回家吃飯的習慣,為了給孩子最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身體。我好欽佩。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取捨,做正確的取捨。把時間花在抱怨、反抗?還是教育、示範?

教育孩子健康生活管理的時間不能省,教育孩子如何準備的時間不能省。

如果這案例發生在我家,嗯,我家冰箱有蛋、有黃瓜、有素肉鬆和美乃滋,沒有吐司,或許可以請孩子打電話跟朋友討論一下:能不能share一條吐司,由我們提供小黃瓜、蛋和肉鬆?討論的過程也讓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同學合作。

一次、兩次學習解決問題,以後便不會麻煩家長,自己就能在學校和朋友把事情完成了。

如果我是學生,沒吐司也沒差,到學校總借得到,一定有人帶一整條吐司吧,一定有家長早上才到便利商店買一整條吧。

我從小(國小四年級開始)就很少麻煩爸媽幫我準備上課要用的材料,一切靠自己想辦法,自己去找來、借來、買來或交換來。有一次老師要我們帶一條抹布去學校,準備下課掃除用。我實在不想帶家裡的舊抹布,於是準備毛巾當抹布給老師檢查,之後想盡辦法死守毛巾的清潔(後來到老師休息室找舊報紙擦窗戶),毛巾完璧歸來,問題得到解決。

很多孩子上課忘東忘西往往是父母沒教育孩子整理、收納,或事先沒和小孩一起準備那些上課所須的工具,例如:圓規、蠟筆、彩色筆、手帕等各項雜物。我國小的時候,媽媽在開學前就帶我們事先買好圓規、蠟筆、彩色筆、手帕,我也會提醒媽媽要早點準備,這些都是學校的必要工具。

父母可以觀察『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斷的在找東西』、『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斷買新東西』,除了要教育他們整理之外,還要教育他們珍惜。

自己搶小孩的作業來做,卻抱怨老師的作業逼死人?老師不是以為爸媽閒閒在家,而是希望爸媽花時間一起教育孩子。

幫孩子準備一切,可以省下教育孩子和討論的時間,方便到家長(工作太累不想麻煩),不必花時間給家庭教育,很輕鬆。

但家長若總是為孩子做準備,表示他們寧可當孩子的佣人,而不是孩子的老師。

不難預測這樣的小孩長大後很可能是生活白癡,或遇到困難只會抱怨和大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i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