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真像一句白爛到極點的台詞,但我懷疑說這話的人,誰真正懂這意義?誰又真正去實現這告白?無條件的愛,不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去付出,而是在付出的當下,是不期待對方有所回報的,因為這裡指的條件是對方所付出對等回饋的條件,也就是不因為你做了什麼?不因為你是誰?而對你好,就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愛你。

交換條件是中國人父母慣用的愛的方式,台灣的爸媽最喜歡付出有條件的愛,小孩如果成功將有獎賞,失敗就有懲罰,因此考試成了所有小孩子的惡夢,而成績總是讓人又愛又恨。

倘若小孩的成績一向非常好,他所得到的期待與回饋都將是正向的、一致的,考試前爸媽殷勤的照顧,考試過後,爸媽一樣的寵愛,這是幸運的小孩,他的頭腦是上天給的禮物。

但是,如果一個小孩並不是天賦異稟,他的努力不夠讓他有如此優異的表現,於是他總是得不到父母的好禮物、甚至好臉色,那麼他的失落會累積成他的無助與無望,接著,他可能會因為長期的挫折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好每件事。

心理學上的『習得無助感』是以狗為實驗,長期電擊一隻狗,起初他會想辦法掙扎逃脫,但一開始實驗者不讓他如願,漸漸的牠開始感到無助與無望,往後即使有機會讓他逃脫遠離電擊,牠還是選擇一蹶不振的躺著等死。因此學習上的挫折很容易讓孩子即使面對一個簡單的考試,他也會告訴自己:我一定又會考爛,一定又是倒數幾名,或者放棄、或者亂答。

小孩長大了,一樣擔心自己如果考不上好學校、交不到一個好對象或找不到一個好工作,這樣怎麼配做爸媽的乖孩子?這一輩子總是在尋尋覓覓一個又一個好的頭銜來增加自己的價值,否則就不夠格被愛。面對其他的長輩、其他的大人,我們也一樣有這樣的歸因。漸漸的,他以逃避來面對家人,或者開始對家產生負向的想法與情緒,甚至出現偏差的行為。

中國人的社會很難做到不以外在條件評價人,因為中國人最愛用冠冕堂皇的名目來介紹人,好像沒有名目,你這人就不存在一樣。

『哪裡畢業的啊?』
『在哪高就?』
『家裡是做什麼的啊?』

尤其有些家長喜歡到處帶小孩子以拜訪朋友之名,行炫燿之實。

『我家老大是台大醫科的。』
『我家老二模擬考都是全校前幾名。』
『我家女兒他男朋友月收入十幾萬,還配股票喔~~~』

這樣人永遠躲在這些條件後面。

我記得看『抓狂管訓班』的時候,治療師要亞當․山德勒介紹他自己
亞當․山德勒講了自己的職業、家鄉、身高、體重、哪裡畢業的。
治療師就告訴他:「不不…我要你介紹你自己…」

三年前看這到這裡。我大驚!!!「他到底要他介紹什麼啊~~~」

後來才知道,這些外在條件都是他尊,不是自尊。因為不夠自信的認為自己值得存在,因此必須要用外在的糖衣來包裹自己脆弱的自信,一個人如果仰賴他尊,他的存在就是建立在外在條件上,這會貶低他自身的價值。

一個有自尊的人,他會知道因為是『他』所以值得被愛,值得存在,即使做了清潔工,他還是知道自己的價值,其他人也要尊重這個職業,沒有他們哪有乾淨的廁所、乾淨的樓梯。

沒有自尊的父母,他們將存在的價值建立在小孩子的成就上,沒有自尊的女人,她把她的價值依附在成功的男人身上,沒有自尊的男人,他把他的價值建立在自己的家庭(XX世家、企業家第N代)或者自己的女人(OO名模、□□界之花、大美人)或者名車、或者支持永遠打冠軍的球隊。

電視裡經常上演某個歐巴桑對著失業的老公破口大罵:『你這沒用的東西!』或者對著自己沒辦法升官的丈夫大發牢騷:『你看隔壁老王都已經當上副總了,你還在這邊當什麼小職員。』因為這些都有關她的面子問題。老公賺多少錢,有沒有辦法讓自己高貴的打扮是女人衡量自己價值很重要的工具。

我也是這文化薰陶下的產物,我承認我現在很需要虛榮感。這是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遺憾。否則我不會堅持要上師大心輔所堅持申請台大實習,我只是想要爭一口氣,符合了文人文化的社會期待,我做到了,又如何呢??(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i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