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號這期【女人變有錢】雜誌,白歆惠封面,有篇我的專訪,談--時間管理。這是我自己很喜歡,也算較專長,但,除了【女人變有錢】外,從沒人訪問過這類的主題。

我也很驚喜【女人變有錢】看見我擅於利用時間的這一面。當我是全職諮商心理師的時候,最常帶就是時間管理與壓力團體,最常演講的也是這類追求成就的相關主題;但自從寫了網誌、出了書,焦點總被放在男女議題上,我成了談戀愛達人,專門獵補小男人的熟女大姐姐。事實上我還可以談很多主題耶~

【女人變有錢】訪問刊登前我沒看過。昨天晚上在家附近的金玉堂稍微翻一下,才驚覺,原來我的人生這麼忙!看見那堆行程同時塞在我的生活裡,時間好像遊走在爆炸邊緣不可,感謝小男友陪我一起撐過,我沒有失去任何一份重要的關係和也沒拋棄任何一項成就。突然很感動這篇報導文章的整理,看著看著彷彿又走過一次黑暗時期。

主筆編輯小綺,從四月底就陸續跟我信件往返,她看我的部落格好長好長一段時間,跟著我一步一步走過生涯好幾個階段,我五月的兩件人生大事,百萬部落客頒獎典禮和第一場簽書會,她都親自到現場跟拍採訪,不但錄音還抄筆記,不只訪問我也訪問小男友,還觀察我和朋友、網友的互動,甚至連部落格文章分析都加入。如果以評論研究的角度來檢核這篇文章,可算是頗具信效度的訪問。

幾次看見自己被採訪的文章,不管出現在報紙或雜誌,表述都跟我原來的意思有落差,不管是口氣、或描述出來的態度,聞起來都跟我想傳達的不太一樣。透過別人的”心”和”念”,傳達的意思總是有失原味,不管我怎麼小心,怎麼提醒,最後都還是有些走味。也許是考量爆點、也許是礙於版面字數限制,導致整篇文字簡約得失去個性。

主要落差發生在一些訪問和詮釋兩個技巧的小關鍵。

沒有錄音的採訪有誤差。幾小時的訪問塞了許多訊息,一不小心就搞錯事件的主角,有時我說的是我幫助過的案例,寫出來竟變成我自己發生過的經驗,有時是朋友的故事,最後也變成我的過去。記憶隨著時間的磨損而扭曲,如果沒有很快寫下,很容易就混淆一團記憶。

光錄音沒有一邊筆記的摘要,沒有對表情、心情和肢體的觀察和紀錄,也會遺失那當下片刻的真實。還有完全沒聽過『貴婦奈奈』的人訪問我,問題中也沒包含:貴婦二字的由來,但文章出來卻用貴婦生活當開場白。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師的國科會研究助理,事實上大學就常在研究室跟著老師打工兼差。我訪問過很多個案,打過好幾份訪談的逐字稿,逐字稿的分析首重對方的主觀表達、主觀情緒,所以盡可能要收集很多語言、非語言的參考資料,除了一邊錄音之外,還一邊記錄對方的表情等非語言行為,還側訪了他們的重要關係人。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出版社的特約採訪編輯,兩份工作差異看似很大,本質其實非常像,都在訪問,都在詮釋。

特約採訪編輯類似記者工作,跟我原本讀的科系差很多。會得到這份工作主要因為當時在椰林風情故事版貼了我跟小男友的故事,出版社看過後主動聯繫我,並不是要幫我出書,而是要我幫忙採訪在出版社出書的作者們,大多是教授級作家或寫歷史故事的貴族後代,採訪後的稿子,放在相關出版品上。

沒有人帶著我學習如何採訪這份工作,憑著當研究助理的經驗,憑著大學作研究報告的經驗,一個人帶著出版社給我的錄音機前往採訪。

錄音機一邊跑,我的手一邊抄筆記,一邊仔細核對對方說的內容,一邊訪問,一邊摘要剛剛受訪者說過的話,並回饋我聽到的感覺:『所以這讓你很開心...』『你的意思是...』『你難忘的原因是…』以保證我詮釋的是正確無誤的訊息。

後來,我也訪問過其他名人,包括劉軒、李康宜、陳冠希...。見面之前,我會先大量閱讀他們的部落格文章(確認是他們親自寫的,不是由他人代理)或研究他們的作品(寫過的書或演出的電影),看過別人對他們的訪問,蒐集我自己想了解的問題。一樣在訪問的時候,很仔細的詢問他們的情緒和意思。甚至文章交稿前,我還會寄一份給他們參考,確定我選擇的形容詞和舉的例,跟他們的精神相去不遠。

訪問的過程很精細,畢竟要了解一個人很不容易。這些經驗對我後來考研究所的研究方法論幫助很大。

寫採訪稿夾雜著詮釋學及現象學的學問,詮釋學在於你對對方語言的解讀,現象學在於你主觀看到了什麼?例如:一樣是對笑聲的形容,原本我的笑是嘲諷自己『只好如此,不然還能怎樣呢?』的苦笑,卻被寫成『毫不在意』的傻笑。對我來說,前者是選擇接受,後者是阿Q的顢頇。諸如此類的不同詮釋。

同樣一句話,有人覺得好慷慨,有人覺得太大方,有人覺得浪費。有人覺得應該這樣,有人覺得怎麼可以這樣。不同人都帶著不同價值觀在評量別人的生活和行為,再透過媒體傳播出去。

被訪問整理的文章中,絕大部分是筆者主觀的形容和譬喻,看完後常忍不住認為:『不如自己動筆幫忙改、幫忙寫。』又不是沒文字能力的人,自己寫,使用的文字和口氣都能更精準、更符合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而且成敗罪孽個人擔,不必怪東怪西。所以我愛寫專欄,愛自己寫書,前陣子拒絕了出部落格名人的經營之道的書,就是考量:要別人代筆,不如靠自己。

有朋友告訴我:『下次接受訪問,你自己也該作一些功課,看訪問你的那人之前作品怎樣,被他訪問過的人感覺怎樣,他們的篇幅大小如何?太小就不要,畢竟濃縮很難原味。』

現在做人一定要這麼累就是了,訪問人家要做功課,被訪問也要做功課?(嘆~)




PS:【女人變有錢】拍的那張照片真不錯,是少數沒把我拍成大餅臉的好攝影師之一!

PS:倒楣的是,其他專訪失真,竟然還用第一人稱,快瘋了我,整個數據都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i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