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哥哥一樣的職業,有什麼感覺?』某天回家的車上,我隨口問了小男友。

小男友:『妳怎麼會這麼問?』

『我覺得…老二跟老大一樣職業的,都很可憐。』

『而且老二通常喜歡跟老大不同行,這樣才可以在別的圈子發光!』

『是喔?』

小男友的爸爸是外科醫生,哥哥也是,當醫生好像是他們家的遺傳,感覺沒有任何異議就被踢進去那個圈子。

心理學研究中的老二情結說明了老二的可憐之處。

嗯…不是那個老二情結喔…奇摩知識只能搜尋到…不正經的老二。

史上的老二,都會力求跟哥哥有不一樣的出息,才能在其他的領域發光發熱,要是同行,通常只能活在哥哥的光環下,而且大家也都只記得哥哥的厲害。

這幾個星期小男友在外科實習,過敏體質的他對刷手消毒液過敏,對手套材質也過敏,整隻手的皮膚長滿紅疹,破皮紅腫感覺快要潰爛了,完全沒有外科醫生的命。



我總覺得他當醫生是被趕著上架的,跟著哥哥唸了第三類組,不得不往醫學系填,也從沒想過除了醫生,他還可以做什麼?

我以前就對這類世襲的『假職業遺傳』很有興趣,研究所時做了一個小小不成氣候的研究,粗淺發現很多家庭幾乎都有這樣的傾向。

高社經繼位的爸媽都希望小孩子可以跟隨他們的腳步,走他們的路,才能繼續保有相同或更優的生活品質。

企業家或擁有家族企業的商人們當然都希望由自己的小孩來繼承這些得來不易的家業。

醫師、律師、會計師、老師也希望他們的小孩至少要維持或超越他們的成就,如果對女兒,就會教他們最好嫁給跟爸媽職業類似的老公,至少,他們看女婿也會看得比較有趣。

低社經地位的爸媽,則教導他們的孩子用學歷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水準,醫師、律師、會計師、老師就是他們認為最有機會翻身的工作,而當他們為人父母時,也會同樣的期待他們的小孩。


我們不是走不出父母期待的陰影,只是我們最熟悉的工作領域,通常來自爸媽或自己常接觸的師長、親朋、好友的經驗。

我當小孩的時候常跟著媽媽去學校,幫媽媽改考卷、加總分、畫紅字,看著媽媽在台上講課…以為大人的工作就是這個樣子,常常有運動會、有畢業旅行、有學生送禮物…感覺很不錯,自然這個『不錯的感覺』就會烙印在我的記憶,當我想考慮工作的時候,這就會是一個優先。

第一次看劉德華的『法外情』,也非常嚮往當律師蒐集證據、指證歷歷,辯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暢快(看金法尤物的時候也有一個衝動想要前進哈佛逛逛),所以我又吵著要跟爸爸去法院開庭。

但台灣開庭的場面實在沒有香港、美國、英國那麼刺激,一下子就草草結束一個庭,也沒看到多凶狠的辯論場面,讓我很失望。

託爸媽的福,我才有機會去觀察這些職業的領域,才知道這些行業到底在忙什麼?

所以我們對一些職業的建構大部分來自家人或媒體。

我有個朋友,好不容易從研究所畢業,開心的跟她五歲大的小姪子說:『姑姑終於要去工作了,不用寫功課了耶!』

『那你要去做馬路還是蓋房子?』

『-_-|||都不是耶,姑姑...要去當老師了。』

『那個是什麼,有比蓋房子厲害嗎?』


這是一個五歲小孩的職業建構,大概認為台灣的經濟奇蹟都是維士比創造出來的。


有這樣的迷惘是我們傳統中國社會的限制,台灣的青少年不像外國青少年有機會到處打工、看課外讀物或獨立研究,所以極度缺乏職業探索,也不了解其他職場的內涵。

不了解,就會存在很多的幻想,幻想他們過度美好或過度困難。

我慢慢發現,現在找工作已經不是那麼制式化的學以致用,很多人找工作往往是以他的興趣或能力為出發點,學歷往往變成一個輔助的工具罷了。

就像唸社會心理的李大人當年應徵水果大報記者,也不是頂著新聞系畢業的背景,長官就衝著她曾經修過犯罪心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再加上她寫文章的能力,輕鬆登上記者職務。

興趣與熱情,更能支持一個人投注所有的心力去學習、去實現,反而很多本科系的人不見得有這麼多的動力,所以不難見到社心系也可以開始當起作詞家、作家或進入公關廣告界、傳播業、口傳系也可以當國會助理、當主播、資管系也可以當電動玩具設計師或插畫家。

這些工作都不是來自他們的學歷,更多是他們的興趣或天賦能力。

興趣可以支撐一個人不斷的進步與求知,很多服裝設計師,都是從小就愛美,喜歡幫別人打扮,夠有創意無中生有或廢物利用,隨著這條線索不斷的去發展;也可能只是一個很愛穿新衣服的人,看不慣賣場銷售的衣服,只好開始試著自己動手做,漸漸的越來越多人也想請她設計或縫製,慢慢變成一個知名的服裝設計師。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我認真的認為,除了不斷的多元嘗試還有狼吞虎嚥吸收知識,別無他法。

我鼓勵學生們有勇氣去嘗試,進入各種職場去打工,想去廣告公司的就想辦法進去打工,想進國會的,就想辦法進去打工,想進入電視圈的,也想辦法進去打工,熟練之後,一定會因為有能感而喜歡這份工作。

興趣的來源有幾個,一個是練習多得的成就感,一個是與生俱來的天份,最後一個就是人人都可以保有的好奇心。

在小男友還沒接觸醫學以外的知識時,他很認命的讀著書,唸著醫學系…後來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朋友的各行各業帶著他開始進入很多不同的花花世界。

大為就是拉的小男友進入咖啡界的"始作俑者",所以小男友去年拋棄intern大夫頭銜,流浪到咖啡店當起吧台手。

知道咖啡的各種性質及豐富的變化後,他開始看書研究咖啡,先前實驗的訓練,再加上老天賜給他一個靈敏的舌頭,可以分辨各種細緻的味道,進步很快,當他越懂越多,就越有興趣,所以一頭栽進了咖啡界就是一年,最先拿到的執照,竟然是調酒師。

正亞就是帶著小男友進入香水世界的"罪魁禍首",從此小男友看到香水就像毒癮發作一樣,逛到Jil sander或Zegna…買不起衣服也要拼幾罐香水來止癢,現在他的香水櫃裡就擺著19罐各式味道。



為此,他還買了『香水』這部小說回家啃。

小男友的興趣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服裝、造型、產品設計、小說…都慢慢擴散捲在一起,因為知道的東西越廣,他跟別人的話題也越來越豐富,從接觸開始培養各種興趣,了解這些東西之後慢慢試著發展自己的另類專業。

『如果不當醫生,我還可以當什麼?』小男友又問了這個討論過八百遍的問題。

『你可以當…家庭主夫、男僕、計程車司機…』

『妳就是看扁我。』

『你才看扁這些行業吧!主夫、男僕、計程車司機有什麼不好?』

我爸媽每次坐小男友的車,就猛誇他開車、認路技術好。我很愛虧他:『你當醫生太可惜了啦~~當計程車司機多好~~~』鑽來鑽去隨便就可以甩開塞車的車水馬龍,隨時都可以找到停車位,根本就是個Taxi傳奇的料。

而且小男友被我訓練得很會洗衣服跟燙衣服,也在咖啡店裡學了很多製作餅乾蛋糕義大利麵的技巧,不怕嫁不出去。


『好啦!說真的,你有種的話可以去當設計師,隨便一種設計師。』我說。

『真的嗎?我可以不顧一切的去學當設計師嗎?』

『可以啊!等你三十歲,你想當什麼就當什麼。』

> 我知道他很想很想當設計師。

有次某個初次見面的人問他:『你是不是學設計的?』他回來開心了一陣子。

其實老大老二的問題,只是隨口亂問、亂嚇他的,因為早上我在奇摩新聞,看到一個三十五歲的女設計師拿下某設計大獎,她還是前榮總女醫師,想套套看小男友有沒有這樣的勇氣。



『好耶!那妳有沒有想要轉行當什麼的?』

『有啊!我想當室內設計師或美食評論家。』

『哇!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念頭的?』

『剛剛。』

『……』


嗯!我大腦動很快的,問小男友一個問題,我就已經在腦子裡想東想西,順便規劃我自己。

轉行也不是現在,我想還早吧!至少我知道,我不想一輩子只做過一種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i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